小黑的黑心評分(滿分十):
觀看前的期待分數:8(因為很早就聽說是用不同的角度來演譯傳統喪禮,所以很期
待!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演員卡司與演技:8(雖然沒有大卡司,但是小兵立大功!尤其女主角和演爸爸的演員,讓我眼睛一亮)
劇情:8(原著曾榮獲林榮三文學獎,改編後更強化了笑料。台詞也頗具匠心。)
情緒波動:7(主要的波動是笑吧XD,整體不會有太大的情緒波動,但用種很淡卻強烈的感動收尾。)
視聽效果:5(音樂很不錯,但是有些攝影語言卻有些難懂。)
回味層度:9 (這是一部後勁很強的電影,走出戲院後旁白、還有片尾所傳達的意境會停在心中一段時間。)
總分:7.4
早在暑假時就很想看這部電影了,
後來在書店讀了原著故事,
當時在書店看完「父後七日」原著,
對這部電影更多了分期待,
後來在實習上節目的時候,
認識了原著劉梓潔和導演王育麟,
沒想到他們兩人那麼好笑XD
王:「想當初我們去韓國時,穿了韓國古裝…..。接下來我們去日本我們要扮什麼?
阿!扮武士和藝妓好了」
劉:「可是藝妓妝很濃耶!」
王:「唉呀!敷個面膜不就得了!」
害我在錄節目前笑到快往生XD,
果然,有了影音的輔助,
電影強化了書中「幽默」的段落,甚至讓全場觀眾哄堂大笑,
真的很像他們倆歡樂的作風……。
恩,免不了還是要來個先貶後褒,
如果以技術面來說,這部片真的有不少缺陷,
尤其是攝影,也許是想營造出手持的不安定感,
但是也未免太不安定了吧……前半段晃鏡晃的太頻繁,
取鏡位也有點太「Freestyle」了,
還有一些是難以解讀的攝影語言,
一般觀眾可能會摸不著頭緒,
例如:女主角十八歲生日那段結尾,攝影機卻用主觀鏡頭一直「步行」到橋墩,
難不成他是想跳河自殺嗎XD?
撇開以上那些缺點,真的是部很不錯的小品!
讓我最喜歡的,是女主角與阿爸的回憶片段,
例如女主角生日時,阿爸竟然送他一顆肉粽!!
還有在夜市的父女對唱,看似微不足道,
在失去至親的那刻,卻顯得珍貴無比,
如果灑狗血一點,可以讓人哭到不行的,
但是當情緒快到哭點時,吵吵鬧鬧手忙腳亂的歡樂片段,
不得不打住隨即爆發的滿腔感動,直到最後一刻,
才攸遠地拉出累積已久的思念。
如同開頭所說的,這部片用一種詼諧的方式來描述傳統喪禮,
可能有些人會覺得不可思議,有逆傳統喪禮應保有的莊重與哀戚
但是換個角度想,光是「喪禮」本身,
就可以用很多種方式來詮釋,
有些人喜歡鋪張、熱鬧;有些人選擇平靜、莊重。
有些信耶穌,魂歸天父;有些信傳統佛道,重投輪迴。
而是對於喪禮的「解讀」,想必更是因人而異。
也許,這也是對於傳統台灣喪禮文化的一種挑戰,
連滾帶爬的哭進靈堂、違和的樂儀隊,這些,過世的人看的到嗎?
還是未亡人的一種心靈慰藉?
還是:「噢!我的親人死了,我給他鋪張的喪禮,我很孝順,他也很有面子。」
一種混雜著些許虛榮的心態?
繁瑣的儀式,從醫院送大體返家、入儉、出殯、火化……。
七天無日無夜的行程,只為了送阿爸最後一程,
如同女主角所說的:
「以前常聽別人說,累到要哭爸,但現在才發現,
哭爸是一件多麼累人的事情……」
累到沒有時間去沉浸在喪父的沉重悲傷中,
也許,這份悲傷不是那麼的重,
在朋友的聚會之中,可以輕描淡寫的說一句:「欸!我爸掛了。」
但有時,這份悲傷,會不經意的爆開,直接擴散到心中的每個角落:
「下意識提醒自己,回到台灣入境前,
記得給你買一條黃長壽。這個半秒鐘的
念頭,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……」
記得給你買一條黃長壽。這個半秒鐘的
念頭,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……」
最後附上讓我呆坐在演藝廳的片尾曲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