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9月 05, 2011

In a Better World更好的世界:「復仇」是達成「和平」的方式,還是代價?



年份: 2010
導演:蘇珊娜畢爾(Susanne Bier)
卡司:Mikael Persbrandt
   William Jøhnk Nielsen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國別:丹麥
片長:119分鐘
語言:丹麥語、英語
獲獎:83TH奧斯卡最佳外語片、68TH金球獎最佳外語片

以前看到別人在生日時,許下「世界和平」的願望,
不禁會認為,這是個瞞混呼嚨他人的爛願望XD
但是這幾年來,不管是透過朋友、媒介,還是上班時接觸到的新聞,
才發覺這個世界上,
遠至亞、非國家的內戰、饑荒引發的動亂,
就近為國內發生的社會案件,
還有許多人,處在一點都不和平的生活之中。

看似最不切實際的願望,卻可能是這世界最急需率先實現的願望。

「更好的世界」的的丹麥文片名:「Hævnen」的意思為「復仇」,
中、英文片名「更好的世界」,應該等同於追求「和平」的概念,
「復仇」與「和平」如何放在同一個位置去比較關係呢?頗值得玩味的。

遭人欺負時,有時候我們會想要反擊回去,
希望對方受到應有的「報應」,做為他侵犯我們的代價,
如此一來,對方就有機會因學到教訓,而不再這樣欺負我們。
(狠一點,可能連反省、再次欺負的機會都沒了)
至少,好萊塢的商業大片、卡通中的「美國英雄」是這樣教我們的。



丹麥導演蘇珊娜畢爾(Susanne Bier)執導的「更好的世界」
為她自1989年起,執導的第14部作品,
而由資深編劇Anders Thomas Jensen所撰寫的劇本,
大致上可分兩條故事線進行,
一條是以小霸王克里斯庭為主軸,
帶出他的家庭、還有與小孬孬XD伊利亞斯的互動
另一條主線則是由主角安東為中心,
且是條跨國界的主線,
一個是在丹麥,與家人、兩個小孩有著高關連性的劇情,
另一個則是拉到非洲行醫,對當地環境復仇、暴力的深入探討。
兩條透過伊利亞斯為交點的線,雖然兩個核心人物的價值觀全然不同,
卻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

小帥哥克里斯庭(William Jøhnk Nielsen 飾)則為「以暴制暴」代言人,
他的核心思想為:必須讓別人「怕你」,才能得到尊敬、
保護自己不受傷害,
會讓克里斯庭有這樣的「反社會」情節,
除了一開始他對母親的不捨、父親的不諒解外,
伊利亞斯與其父親安東遭到修車大老粗的欺凌,
也激起他心中復仇的烈焰:
他為軟弱的「鼠哥」伊利亞斯(Markus Rygaard飾)挺身而出,
把校園老大打到重傷送醫,
也符合了他的思想與期待;
而安東遭到大老粗的欺凌時,
他卻拉攏伊利亞斯一起做威力強大的土製炸彈,企圖炸掉大老粗的車子,
卻沒想到,這一回他並未得到「復仇」之後所帶來的和平與尊敬,
反而是一場可能終生遺憾的悲劇。

一方面,在非洲的山寨大王,威脅著安東診區附近村落居民安全,
幹盡了血腥慘絕人寰的卑劣事蹟後,
因嚴重腳傷前來求診,安東不顧居民的反對,執意為他看診,
一次衝突中,山寨大王落得遭居民毆打致命的下場,
安東無法阻止、卻也默許了這次的「以暴制暴」。
如果他阻止了居民的暴力行為,
是否會使得居民再次暴露在遭到「剖腹」死亡的恐懼之中?
諷刺的是,對這些居民來說,要達成「和平」的目的,
「以暴制暴」似乎是是最有效的方法。



「有人打你的右臉,連另一邊也轉過來由他打」 這句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!
當然,這並非是因為看起來比較平衡
而是強調「放棄暴力」、「以退為進、以善勝惡」的概念。

伊利亞斯的父親:安東的角色貫穿全片,為本片崇尚和平的角色。
他是一名在非洲服務的無國界醫師, 也是個家庭瀕臨破碎的父親、丈夫
面對大老粗的挑釁、動粗,他選擇忍耐,
以保護年幼的孩子安全與心靈
在非洲看診時,他盡醫師的職責,努力救活每一個生靈,
卻在山寨大王遭到居民「送終」時,
他在一旁漠視一介人魔、卻也是一個生命的消逝,

「復仇」究竟是成為「更好的世界」的一種手段,
還是可怕的代價?
帶來希望的夜鶯究竟還在幽谷中待我們找尋,
還是如同中國皇帝臨死前身旁的機械夜鶯,早已失靈? 
  
首尾呼應的片段,皆為一群非洲小孩追著安東的車子跑,
在車後齊聲笑喊:「How are you?」
孩子的笑靨,成了腦海中難以抹滅的畫面。
很難想像,那是活在戰火、饑荒,離死神只有幾步之遙的孩子臉龐。
但有幾個擔任過海外志工的朋友跟我說,
其實生活在困苦環境的孩子,他們並不全然自己的人生是悲慘的,
反而可能習慣那樣的生活,反而感到知足,
或者說,無從比較吧。

離題一下,生活在養尊處優的孩子,
反而比較容易抱怨自己物質生活的不足呢。 

最後補一下本片的預告!